为什么可穿戴设备如此流行?

便携设备

121人已加入

描述

  近期,可穿戴设备成为业界关注的中心。首先是Google推出了Google Glass并商业化;接着是苹果、谷歌、索尼、三星等扎堆研发各种可穿戴手表。为什么可穿戴设备如此流行呢?本文做一个简洁的分析。

  虽然业界做了很多推测,但大多数人都从替代的角度进行分析,比如用可穿戴手表替代传统手表等等。在我看来,对可穿戴设备分析的维度应该是多方面的。大致可以分为下列维度:

  1、 显示的维度

  2、 计算的维度

  3、 采集的维度

  4、 便携的维度

  下面逐一分析。

  

  1、 显示的维度

  大家看到可穿戴手表的概念时,第一个反应就是它首先是传统手表的替代品,可以显示时间。同时,由于低功耗芯片如ARM架构芯片的飞速发展,它可以作为强大的计算设备,并和通过无线与互联网相连,替代智能手机的部分功能如邮件、照相机、短消息、音乐播放器、GPS等等。

  怀着这种思考维度的人,一定是智能手机厂商,它把智能手机变大,做成平板电脑;把它做小,变成智能手表。

  2、 采集的维度

  采用采集维度的人们往往做医疗健康领域的人们,或者就是做心理学的。一个原型是跑步手表,人们戴着这样的手表,可以看各种时间:常规的时间、倒计时、计数器等等;还可以监督心跳、血压、体温等等。这样的设备是身体各种生理参数的采集器,然后运用发达的计算能力进行运算,为人们的健康做出状态判断。

  如果结合云服务,那么,这种采集工具将具有无限的发展空间,连人们正在思考什么、如何思考、即将做什么,都能够清晰地计算出来。因为人的任何思维活动、心理活动、神经活动、生理活动都在往可度量的方向深入地发展着,你能够比自己已知的状态更加了解自己,也会让别人比你自己更了解自己。

  3、 计算的维度

  我在80年代用的大型计算机只有256k内存,却需要一层楼作为护养它的场所。今天,双核智能手机的运算能力已经超过了2年前最好的个人计算机了。显然,不久后,这样的计算能力将出现在任何设备、任何芯片上。

  那么,随身的、具有巨大计算能力的、联网的小芯片能够干什么呢?

  能够计算天气、计算交通,能够现场实时翻译,能够现场应急指挥,能够轻易实现伟大的科学家才能够做的事情。

  下象棋、打扑克、斗地主这种事儿就全交给它了,将来,几个朋友斗地主的时候,要么在浴室里面,大家都不准穿衣服,回到原生态;要么就是各个厂商之间智能角逐,就像今天你采用的手机运营商决定了你通话的质量一样。

  4、 便携的维度

  可穿戴设备的本质来自于便携性。

  计算的发展史,一方面是离人越来越远,飘到未知位置的云端了。你根本不知道远程的计算能力在何处,也许在北京,也许在上海,也许在美国,也许在火星。

  计算的发展史的另一方面则是离人越来越近:物理的设备从大楼到房间,从房间到桌面,从桌面到背包,从背包到口袋,现在开始从口袋到穿戴了,最终的结局是和人合二为一。

  的确,装进口袋的智能手机只是一个过渡的产品,是一个折衷的产品。我在4年前发表的《3G时代的终端显示应该是什么样?》博文中推理到,随着芯片计算能力的提高、显示技术的突破,将来必然是:

  “显示器和运算器分离,各自做好自己的事情,然后相互有线或无线连接”。

  好吧,先便携成可穿戴的。比如鞋子、腰带、手表、眼睛、头盔、短裤、背心、戒指之类的,用这些可穿戴设备干吗呢?可以分为两个阶段,首先是传统产品的延伸,比如军用眼睛肯定和谷歌眼睛不是一回事情,它能够看透一切:红外功能、紫外功能、大光圈功能、超声波功能、遥感功能等等,会比蛇有更强的红外感应能力,比X光更强的透视功能、比猫头鹰更强的夜视功能、比蝙蝠更强的声波探测功能。再连上卫星,你就把这个地方的所有东西都看得仔仔细细的。

  进而是分析和智能动作。比如,心想事成,控随心动。回到刚才的军用眼睛上面,你能够看到更多的目标,也能够很清晰地分析和判断目标。比如在巷战中,你眼前全是平民装饰的人,谁是军人,谁是平民,你几乎分不开。有了军用眼睛,这些就特别简单了。X光能够直接扫视出是否存在设备;接着,视频回传给云端,将方圆若干米之内内的所有生命的历史记录都进行实时分析判断,然后显示出那些可能危险的人。接着眼球或个人雷达直接控制武器,毁灭目标。一些人以为这是很远的事情,其实从眼球追踪技术已经进入实用的状态看,达到刚才描述的阶段不会超过5年。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为什么大家这么热衷于可穿戴设备了。

  可穿戴设备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也提示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将远远超过我们的预测,需要我们勤奋地学习和交流,不能自满,更不能闭门造车。稍有迟疑,就会落后,学习、开放、交流、分享是保持进步的最关键要素。

  可穿戴的产品空间极大,再进一步发展就:计算设备变成与人合二为一了。在这方面,技术的发展也很快,并已经在医疗和军队中不断实践着。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