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p3和imap的区别介绍

网络/协议

44人已加入

描述

  一、POP3介绍

  POP3,全名为“PostOfficeProtocol-Version3”,即“邮局协议版本3”。是TCP/IP协议族中的一员,由RFC1939定义。本协议主要用于支持使用客户端远程管理在服务器上的电子邮件。提供了SSL加密的POP3协议被称为POP3S。

  POP协议支持“离线”邮件处理。其具体过程是:邮件发送到服务器上,电子邮件客户端调用邮件客户机程序以连接服务器,并下载所有未阅读的电子邮件。这种离线访问模式是一种存储转发服务,将邮件从邮件服务器端送到个人终端机器上,一般是PC机或MAC。一旦邮件发送到PC机或MAC上,邮件服务器上的邮件将会被删除。但目前的POP3邮件服务器大都可以“只下载邮件,服务器端并不删除”,也就是改进的POP3协议。

  POP3协议特性:

  POP3协议默认端口:110

  POP3协议默认传输协议:TCP

  POP3协议适用的构架结构:C/S

  POP3协议的访问模式:离线访问

  POP3协议示意如下图所示。

POP3

  POP3适用范围:

  POP适用于C/S结构的脱机模型的电子邮件协议,目前已发展到第三版,称POP3。脱机模型即不能在线操作,POP不支持对服务器邮件进行扩展操作,此过程需要更高级的IMAP4协议来完成。支持POP协议使用ASCII码来传输数据消息,这些数据消息可以是指令,也可以是应答。

POP3

  二、imap介绍

  IMAP(InternetMailAccessProtocol,Internet邮件访问协议)以前称作交互邮件访问协议(InteractiveMailAccessProtocol)。IMAP是斯坦福大学在1986年开发的一种邮件获取协议。它的主要作用是邮件客户端(例如MSOutlookExpress)可以通过这种协议从邮件服务器上获取邮件的信息,下载邮件等。当前的权威定义是RFC3501。IMAP协议运行在TCP/IP协议之上,使用的端口是143。它与POP3协议的主要区别是用户可以不用把所有的邮件全部下载,可以通过客户端直接对服务器上的邮件进行操作。

  imap特点:

  与POP3协议类似,IMAP(Internet消息访问协议)也是提供面向用户的邮件收取服务。常用的版本是IMAP4。

  IMAP4改进了POP3的不足,用户可以通过浏览信件头来决定是否收取、删除和检索邮件的特定部分,还可以在服务器上创建或更改文件夹或邮箱。它除了支持POP3协议的脱机操作模式外,还支持联机操作和断连接操作。它为用户提供了有选择的从邮件服务器接收邮件的功能、基于服务器的信息处理功能和共享信箱功能。IMAP4的脱机模式不同于POP3,它不会自动删除在邮件服务器上已取出的邮件,其联机模式和断连接模式也是将邮件服务器作为“远程文件服务器”进行访问,更加灵活方便。IMAP4支持多个邮箱。

  IMAP4的这些特性非常适合在不同的计算机或终端之间操作邮件的用户(例如你可以在手机、PAD、PC上的邮件代理程序操作同一个邮箱),以及那些同时使用多个邮箱的用户。

POP3

  IMAP的功能:

  同POP3相比,IMAP提供的邮件“摘要浏览”方式极大地提高了邮件浏览速度,可有效地节省客户宝贵的时间。这对于经常接收大量邮件和希望阻止垃圾邮件的用户来说此功能是非常实用的。用户建立IMAP帐号后,可以指定哪些文件夹显示,哪些文件夹隐藏,利用IMAP提供的摘要浏览功能使用户在阅读完所有邮件的到达时间、发件人、主题、大小等信息后才做出是否下载的决定,同时还可以享受选择性下载附件的决定,比如:用户收到了一封有3个附件的信件,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只下载其中的1个,从而节省了大量的宝贵时间,避免了使用POP3方式收信时必须将邮件全部收到本地后才能进行判断的被动。

  三、pop3和imap的区别

  POP3协议允许电子邮件客户端下载服务器上的邮件,但是在客户端的操作(如移动邮件、标记已读等),不会反馈到服务器上。

  IMAP提供webmail与电子邮件客户端之间的双向通信,客户端的操作都会反馈到服务器上,对邮件进行的操作,服务器上的邮件也会做相应的动作。

  通过下表来对比看看,在客户端使用IMAP与POP时有什么不同:

POP3

  同时,IMAP像POP那样提供了方便的邮件下载服务,让用户能进行离线阅读。IMAP提供的摘要浏览功能可以让你在阅读完所有的邮件到达时间、主题、发件人、大小等信息后才作出是否下载的决定。此外,IMAP更好地支持了从多个不同设备中随时访问新邮件。

  总之,IMAP整体上为用户带来更为便捷和可靠的体验。POP更易丢失邮件或多次下载相同的邮件,但IMAP通过邮件客户端与webmail之间的双向同步功能很好地避免了这些问题。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