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芯片和进口芯片差距究竟有多远?芯片的国产化只能靠BAT了吗

工业控制

1221人已加入

描述

近期,因为中兴遭受美国制裁和当年助手的一篇微信刷屏文章,79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倪光南被推上了各家媒体的新闻头条。他多年来为国产芯片和操作系统付出的努力,再一次被世人提起。他又是怎么看中兴事件的?国产芯片和进口芯片差距究竟有多远?芯片的国产化只能靠BAT了吗?倪光南近日就上述热点作出回应。

观点一

芯片差距不可一概而论
过去一些比较特殊的芯片领域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与国外有差距,并不是因为我们真的做不出来。以往有种流传很广的说法,造船不如买船,买船不如租船。在不考虑安全的情况下,一项技术如果自主研发可能需要比较长的周期,最快最便宜的办法是买现成的。然而我们过去在研制大型计算机时感受最深的是,真正的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
从芯片产业来说,可以分为设计与制造两大部分。中国的设计水平还可以,最大的短板在制造。芯片制造接近于传统工业,涉及设备、材料、工艺、封装测试等一系列问题,需要长时间的投入和大量资金,没有几百亿人民币可能都形成不了一条生产线。过去我们在芯片制造领域投入不够,要赶上发达国家可能需要10年左右的时间,以及至少几千亿人民币的连续投入。

观点二

没有替代就无法建立自己的生态体系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个过程,我国在网信领域整体处于可用阶段。所谓可用,就是可以用,但性价比不够好,有些应用不能适应。并不是差到不可用,也没有好到好用。因此,顶层设计应该加大力度突破一些根本不可用的领域,进一步支持目前已经可用的领域,向好用方向发展,直至实现所有部分百分之百好用。
从体系建设的角度看,芯片和操作系统构成基础,加上软硬件构成体系,再发展大量应用形成对体系的支持,这就是一个生态。生态的发展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积累,特别是我们处于后来者的位置,而先到者已经实现垄断。微软在台式机领域的生态系统从1993年windows3.1应用推广开始算起,已经经历了25年时间。但在移动方面却没有成功形成自己的生态,被苹果和安卓挤掉。
过去我们对很多体系的生态支持不够,应该认识到,没有替代就建立不了自己的体系,把生态建设好需要加速替代过程。在这方面,政府的主导非常重要,一方面原因是用户已经非常熟悉现有产品,不愿承担替代成本,不愿意学习新东西;另一方面原因是垄断巨头的打压,比如早年在中国市场泛滥的盗版windows操作系统,微软可能不清楚吗?实际上这是它们为打击国产操作系统起步采取的一个免费推销策略。
此外,政府主导作用还应该体现在整合资源、避免内耗方面。目前我国以liunx为基础研发操作系统的公司大概有七八家,每家不过几百名员工,都没有跟微软这样的巨头单挑的实力。
由此可见,在国产自主品牌的替代过程中,应发挥我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由国家主导,社会跟上。涉及重大投资、大批科研人员参与、整个产业链配套的项目,国家有责任出面把分散的力量整合起来,形成统一标准,在同一体系下与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竞争。
中国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条件已大大好于过去。如果芯片无法实现自主,可能是执行方面出了问题。中央就推进国产自主有很好的顶层设计。执行部门和项目要按照线路图去做,不要走着走着就忘了,对走偏了的项目,有关部门要及时予以纠正。

观点三

网信安全更不能被卡脖子
中外芯片的差距,不是中兴事件的关键,关键是暴露出我们在网信领域自主可控的观念不够强,供应链存在风险,容易被人卡脖子。
但中兴事件还没有充分暴露出我们在网信安全方面的风险。在传统产业领域,一件产品的安全体现在使用寿命内不出现质量问题,本身产品的安全性是可预期的。而网信安全是不可预期的,黑客攻击、后门、密码这些风险在传统产品中不存在。“棱镜门”事件说明,核心技术受制于人,信息就可能被别人监控;乌克兰电网被黑、伊朗核电站受攻击事件说明,不掌握核心技术,国家安全就会被人卡脖子。
网络信息产品必须实现自主可控、安全可靠或安全可信,这包含两个层面:一是网络信息产品和传统产品一样必须保证质量过关,二是产品要能防御网络攻击,保障信息安全,不至于泄露信息。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