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落地难,9成AI企业亏损,市场是检测人工智能产品的唯一标准

描述

2018年一份《2018中国人工智能商业落地研究报告》凸显出当下中国人工智能商业落地之痛。

在科技市场突飞猛进、国家政策支持的大背景下,怎么看人工智能产业都站在了风口上。而且在中国发展人工智能又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科技市场极其受投资市场追捧,且深度学习算法模型的训练都需要大规模数据集,而中国各行业沉淀着大量数据。为此,很多人工智能企业都将中国当做人工智能商业落地的主战场。

但事与愿违的是,技术实力并不等于变现能力,技术领先也不一定就具有商业价值。

Sensor

▲2018年预计营业收入在10亿以上的人工智能企业只有8家,绝大部分企业年营业收入不足2亿。

上期,我们提到伪人工智能正充数着我们的市场,但其实人工智能市场的现象远不止此。除了“伪人工智能”之外还有概念化、落地难、变现难几种,也是人工智能市场的普遍现象。

▲应用于各类市场的激光雷达

回答好“有什么用”、“谁愿用”和“怎么用”这三个大问题是目前人工智能在产品应用创新层面,主要解决“浮”、“散”、“茫”三大诟病的主要击破点。欢创科技CEO周琨在接受网易专访时表示一个合格的人工智能公司必须是要有下面三个层面的内在素质:

第一点:技术能力

技术能力分为许多方面:品牌优势,品牌公信力足,能得到很多消费者认可;网络优势,用户多,客户群广;规模优势,出货量特别大,渠道广;技术稳定性,团队长期的打磨以及积累,在一定的时间段拥有有竞争力的技术,并保证其稳定性。

第二点:产品落地能力

这个也是针对于现有市场乱象中的“概念化”,许多团队用一些虚无的概念去展现智能,明明技术并没有发展到那个阶段,还是毅然超前的创造了一个理念,却不去攻克现有的技术难关。

第三点:商业运作能力

许多公司拥有一些无法“应用”的高科技,找不到合适的市场,这也就意味着无法变现。长期以往,一个产品没有找到最适合它的应用市场,却还要花几十倍的力气去研究维护它,那么可以说是看不到未来的。

不可否认的是,人工智能的未来必然会很美好。科技类市场因其本身的特性就不似于普通的市场,它是面向全球的不封闭直通市场,我们正在国际市场的中心,这是一个机会。

但市场在这么大的强压之下,处在风暴的中心的人工智能行业若不能解决商业落地问题,可以说打击是致命的,在投入不断增加却始终不见回报的情况下,又有多少企业能坚持下去呢?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