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一个年入的5亿的CEO聊了聊!真正拉开人生差距的,不是能力!

今日头条

1151人已加入

描述

心态决定看世界的眼光,行动决定生存的状态


人与人的差距,到底是怎样形成的?


是因为天赋还是努力?选择还是运气?基因还是能力?这些答案仿佛都对。


然而问题在于,当你面对的是一个原本能力相当,出身不比你优越,天赋也并不过人,机遇也少于你的人时,为什么如今他的成就却高于你10倍,甚至几十倍呢?


这个疑惑一直伴随我很久,直到前日,我终于从一个老朋友身上找到了答案。


他是我北大的同学,年长我几岁,却与我同级,因为是退役士兵考的研。


用他的话说,他出身湖南一农村,无论天赋还是成长背景,都与优越二字无缘,甚至放到人堆里都难以被发现。


但他有一个最大的优点,就是懂得“顺势而为”

他从不安于现状,一直在寻求改变。这并非意味着他情商高,相反,他不苟言谈,即使在创业过程中,也从不有意识地进行任何主动社交。


坦白讲,在他刚创业那会儿,周围很多人都像我一样,压根儿并不认为他能做到多大,也不觉得他有什么超出常人的能力。


可直到前天,我和他进行了3个小时的谈话后,才发现我俩之间的差距,已不是10倍而已。


首先,这种差距体现在了事业的格局上。


他如今操盘了一个年入现金几亿的公司,利润率竟也高达50%以上(别乱想,这绝对是个阳光生意),关键五六百人的规模却没拿过一毛钱投资。更让人羡慕的是他还有大把时间,至少看上去很“闲”。


其次,如果说单纯是事业做的大,我认为没什么好探讨的,因为有钱的企业家多了去,屌丝逆袭的故事也到处是。


真正让我震撼,甚至产生一丝焦虑的,不是他的刻苦与能力,而是他甩我十条街的思维格局。


换句话说,我的成长路径是“线性的”,而他的成长路径是“指数级的”。


之前我还一直在想,同样是读一所学校,在一个教室,认识的都是同一批人,而且他未必有我“聪明”,为何他能积攒更多的势能?


如今我才顿悟,所谓“1万个小时”背后的专注理论,只能帮助你在原有的赛道里比周围人强,但不能帮助你在平行竞争中取得“裂变式成长”。

比如这位同学刚刚创业的时候,我毕业先去做了广告设计,我每天刻苦努力工作超过12个小时,2年多的时间就积累了1万个小时,但收入也只不过是从四位数变成五位数。


与此同时,我的同学当时情况并不比我好,他成了家还要带娃,压力负担也比我大。他做的同样是广告,只不过他是在那时刚兴起的微博上,通过运营账号给人做广告,收入比我好不了多少。


但你要知道,趋势的力量从来不会在当下呈现,它一般会在未来的3~5年现形。


如今,我们已毕业7年,途中我换了3个领域,最后才扎根到现在行业。但他一直在被“内容风口”推着跑,于是乎,我俩之间被“天时”拉开了巨大的差距。


所谓“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句话放到今天已不是真理。


这个时代最厉害的就是“天时”,天时就是趋势,只有趋势才能带来最有爆发力、杀伤力以及指数级的增长。


01

真正能拉开人与人距离的,是“指数型成长”。


不妨再来回答一个问题:10年后,你的身价可能是多少?


显然,这个问题很难预测,因为这其中有太多的不确定性,我们无法判断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情,以及什么时候它会发生。


不过,如果你真的尝试了去思考这个问题,那么多半的回答,很可能是基于你现在的能力和资源而判断的。


就好比你现在年薪10万,也许你会猜自己未来每年多赚10万,十年后兴许你每年就可以赚到110万。


这,就是典型的「线性思维」,本身没有对错。


线性思维,本质上是一种从自我认知而出发的思维模式,比如在生活、工作中,倘若你想要做大10%,完全可以通过努力换得。


反之,如果你想要做大10倍、甚至100倍,那你就不得不摆脱这种线性成长,让自己重新思考,跳入一种叫做“指数型”的成长模式。


那究竟什么叫做「指数型成长」呢?


举个例子。假设你正走在一条马路上,你每一步都能迈出1米的距离,你走了6步,也就前进了6米,然后你再走24步,那么就离原点有30米的距离。你很容易知道这30步能把你带到多远,这就是简单地线性成长。


但是现在,请你再想象一下,如果你可以将自己的每一步都扩大一倍距离(无论这在科学上是否成立),当你走了6步时,实际上你已经走了32米(1、2、4、8、16、32)。而当你走完全部的30步时,你猜自己走了多远?


答案是10亿米,这个距离相当于你绕地球走了26圈!



因此,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线性成长是有局限的,因为单靠个人或一个组织的努力,迟早会遇到天花板。


而指数型成长是爆发性的,它会拉着你把你拖到自己都无法想象的距离。


这个道理很简单,可一个人若想获得指数型成长,首先要做到的是“顺势而为”。


02所谓“顺势而为”,就是在确定的大方向里找概率。


记得若干年前,我做了一个针对特定人群的在线培训产品,试运营了一段时间后,感觉用户黏度和利润都不错,所以就想要复制。


于是,我兴奋地找到一个做投资的朋友,完整地阐述了我的这个创业想法。


没想到,还没等我说完,他就硬插了一句话:“这事情的市场潜力太小,没有想象空间。如果你真有兴趣,可以做成‘小而美’,但没有投资会感兴趣的。”


起初我认为这朋友真特么不够意思,可后来,当我冷静思考,才发觉了很多之前自己都未曾考虑到的问题。


其实,我们做任何事情都与投资一样,若想获得超预期的回报,重点并不在于我们能力有多少、把事情做的有多好,而在于你是否真的懂得“借势用力”。


这就好比有一次,雷军对傅盛说:“一个人要做成一件事情,其实本质上不在于你多强,而是你要顺势而为,于万仞之上推千钧之石。”


换句话说,一个人的能力再大,也无法穿越平台的优势;而平台的能量再大,也无法抵挡趋势的力量。

就如我的那位同学,当他回过头来总结自己的成功时,从来不会谈自己的能力,而是把成功的“运气”归功于势,说自己擅长的是利用并适应那些已形成的“势”。


比方说他早期创业做内容,微博火他就做微博,微信火了他就做微信,如今抖音、快手、小红书火了,他就去做短视频。


在他看来,自己团队能力再大,也比不过平台花几十亿上百亿去砸一件事情,他总结自己要做的事情只有一件,就是找到平台崛起的机会,然后跟着趋势一起爆发式增长。


换到个人角度,这让我想起之前很多读者给我的留言:究竟是选择一个自己擅长的事情做,还是先“混”进一个好的行业去适应环境呢?


如果你理解了以上文章的意思,就很容易给出答案。


相对个人前途的“不可预见性”而言,增加自己成功概率的方法其实很简单:就是我们先要跳到趋势中,然后利用大方向的确定性来抵抗自己小波动的不确定性。


这就像《孙子兵法》一书中所描述的一段话,“凡善战者,求之于势,不择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


03那些善于把握趋势的人,他们的思维往往是“有限多元”。


前阵子,一位朋友聊天时说了一句话:


“这个时代,如果还有人自称是‘专家’,那他一定是在假装什么;如果你听他说别人‘业余’,那一定是某些人在看不起另一些人。”


这句话,我觉得既好笑又中肯。


因为在我个人看来,有些“专家”,往往就是那些告诉你这件事情不可能实现的人。


可趋势,往往具有不可测量的未知性。当你听到有些人惯用“绝对”、“一定”、“必然”这些词汇的时候,就要开始提高警觉。


从另一个角度说,那些真正能把握趋势的人,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不会被单一的专业规则和思考方式所限


我管它称之为“有限多元”,即不局限于某一特定规则,但又能保持一定程度上的专注。


比如腾讯这家公司,之前有篇文章《腾讯没有梦想》,指出腾讯早已不是一家科技公司,而成了一家投资公司。但我个人认为这只是表象,一叶障目而已。


目前的互联网巨头,没有一家是不做投资的。投资的意义不只是增加股价,更是一种填补自己生态短板的手段。


所以,腾讯本质上还是一家靠科技产品驱动的公司,虽然它也需要通过投资布局生态,但你从没见过腾讯投身过重工业、制造业或者房地产吧?


因此,“顺势而为”意味着不能被过去经验束缚、被已有资源裹挟,而是告诉我们要学会“有限多元”的思维方式,也就是先确定一条赛道,然后不断地切换分道线路。


只有这样,你才能实现“弯道超车”,真正与别人甩开差距。


再比如,我大学时学的是工业设计,很多和我同专业的人理想都是造汽车,所以经常会琢磨着未来能靠设计汽车实现抱负。

就在这群人里,我有个同学,他家境不太好,所以天天还想着怎么靠课外时间赚点小钱。


有一次,他在校门口看到一则驾校的招聘广告,于是欢天喜地跑回宿舍说自己萌生了个赚钱的好主意,结果没人搭理他。


后来,他自己联系上了一个驾校,说可以帮助他们在大学里招生,条件是每个人头返10%的回扣,并且由于学生没啥钱,所以通过他介绍的学员还要打85折。


如果事情放到今天,很难说有几个驾校愿意跟一个小屁孩合作。


可我上学那会儿,家庭购车刚开始普及,人们的消费水平提高了,汽车价格也下降了,导致了一大波的学车潮。


再者,由于大学生在校时间很闲,而且开车还属于个技能,对找工作是加分项,所以大学生考驾照便成了个新兴起的小风口。


基于以上两种原因,这个同学通过帮驾校招生,不到一年时间赚足了100万,依靠的方式仅仅是在宿舍门口贴小传单,于是很快成为了所有人眼中的“小土豪”。


后来,这个同学又干了两年,风口也过去了,他拿着自己挣的钱,跑到德国一所设计学院读了个研究生,回来摇身一变,成了大众汽车的设计总监。


而其它像我一样空有抱负的人呢?99%自打毕业就转了行。


所以,回过头来看,我这同学的成功并不是他有多大的能力,而是他刚好借助了东风,更重要的一点,是他从来不会被单一的规则和思考方式所限。


这在本质上,就是一种“有限多元”的思维。

04机会从来不会自己消失,错过是因为缺少改变的勇气。

常常听到有人说,“为什么机会总是如此的不公平”,这句话完全是误解。


机会从来不会挑三拣四,也不会无缘无故到你跟前消失。


比如,有一个故事想必很多人听过:


一个有钱的商人来到一个小岛上度假,雇佣了岛上的一个渔夫当导游。


几天相处下来,商人发现这个渔夫很勤快,于是打赏给他一笔钱,并说:“你何不拿这笔钱买一艘渔船,这样你就可以捕更多的鱼,赚更多的钱?”


渔夫听罢,说:“然后呢?”


“这样你就可以把赚来的钱买第二艘、第三艘渔船......然后拥有自己的船队啊。”


“再然后呢?”渔夫不耐烦地问。


“那你就可以像我一样,每年可以有一个月悠闲的时间在小岛上度假,享受自己的人生了。”


渔夫抿了下嘴,回答商人说:“可我现在已经天天在这座小岛上享受人生了啊。”


说完,二人沉默不语。最后,商人临走前留下了一句话:“或许,你觉得自己早已在这座小岛上度假,但这样的生活,对我而言只是一年中很小的一部分。”

这个故事,在许多文章中都出现过,但很多人并没有谈到商人的最后一句话。


换言之,渔夫看似过着天天度假的“理想生活”,但实际上并没做出任何主动选择,他对于未来没有任何抵御风险的能力。


俗话说,不进则退。无论是小到个人,大到商业,趋势是这个世界上我们唯一无法人为改变的事情,并且它会重复上演。


比如工业革命,让一些效率低下的人员失业;互联网的演变,让众多传统企业濒临倒闭;而人工智能的出现,又让更多人感到岌岌可危,甚至焦虑......


因此,所谓的机会与趋势,并不在于你如何理解它,而在于你是否真的具备改变的勇气。


很多时候,即便机遇来了,但你如果一味地迷恋于现状,就极有可能会躲在原有的舒适区里裹足不前。


比如该选择升职后的日夜操劳,还是待在原本熟悉的岗位?


比如该面对创业的机遇和风险,还是朝九晚五等待年底加薪?


比如该接受棘手的业务拓展,还是守住自己门前的一亩三分地?


如果说,趋势对于每个人而言都是机会,那么机会从来不会偏袒任何一个人。然而,你若想要把握住它,就不得不时刻拿出迎接的勇气,因势而动。


所以,回过头来再看,两个能力相当的人之间如何拉开差距?


我个人的看法是:学会掌握一种“指数型思维”,即站在概率论的角度,从自己过去的5~10年中寻找未来5~10年的规律,认清人生的大方向,用趋势的不可逆性去抵抗个人风险的不确定性。


毕竟,无论是创业还是混职场,无论你面对的是一个市场还是一家公司,刻苦努力这些统统是基本条件,它不是决胜的关键,因为真正的机遇总是在趋势中上演。


因此,一个人若想在未来获得爆发式成长,就不得不掌握“指数型思维”。


更过资讯请关注公号:【即刻金服】

即刻金服是由一群数字资产领域资深参与者搭建的为数字资产爱好者提供一个基于房产、矿场以及优质公司股权等项目购买的专业化中小企业融资服务平台。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