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解决宿舍无人断电问题,本设计采用由ATMEL公司生产的AT89C52单片机作为核心硬件,利用C语言编写软件程序设计的一款宿舍无人断电保安器。整个设计分为硬件和软件两个部分,其中硬件部分由五个模块构成,分别是由HC-SR501红外传感器构成的人员检测模块、漏电检测模块检、5A过载检测模块、LCD1602液晶显示模块以及单片机控制模块。当检测到人体、漏电流以及5A过载电流时各模块发送数据到单片机,通过单片机控制模块控制继电器的开闭,从而实现断电保安的作用,同时各通道的电流值也能在液晶显示屏上显示出来,而液晶显示屏也能很好的展示系统的运行状态和工作数据,经过不断调试后,本系统基本能达到设计的预期要求,无人时延时自动断电,有人时自动供电,有漏电时自动断电,负载大于等于5A时自动断电,能够满足断电保护的需求。因此,本设计具有较大的实用价值及研究意义。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我国进行改革开放后,大力普及高等教育,国内极大一部分院校都在扩大招生数量、扩建教学楼、宿舍楼等,学校的用电量越来越多,用电安全也越来越重要。但由于对用电设备管理不当,导致宿舍楼等场合经常出现“无人亮灯”、“室内无人而插座、充电器仍在运行”“私自接拉电线”、“使用大功率电器”等不合理现象,这不单单造成了电能的浪费,同时也存在着巨大的安全隐患。宿舍安全是校园安全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而用电安全又是宿舍安全的重点,据安全管理部门统计我国每年由电引起的火灾超过火灾总数的20%。因此,当宿舍无人、宿舍内过载电流过大断电和漏电漏电时断电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国内外各大院校都对室内用电设备的管理采取了一些的措施,例如不能使用热得快、电炉等大功率用电器,不能私自拉、接电线,做到宿舍无人断电等,但仍存在一定的疏漏。本设计就是为了解决宿舍内用电安全问题和电能浪费问题而设计的宿舍无人断电保安器。
当今世界,由于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单片机技术也得到了飞速的发展,智能化的程度越来越高。所以,对宿舍用电安全管理我们也应该往智能化方向发展。所以,对宿舍无人时进行断电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社会发展的同时,人们对日常生活质量的要求也在提高,对安全、环保问题也越来越重视。无人断电系统不仅适用于学校学生宿舍,还广泛适用于居民住宅、酒店、医院、等各类场所,所以它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本设计主要是实现三个功能,分别是漏电保护、过载保护以及无人检测,漏电保护器的发展大约经历了初始、发展和成熟三个阶段。1912年德国发明了电压型保护器,它的作用是保护电机外壳漏电,标志着漏电保护器开始进入初始阶段。1930年欧洲国家开始采用电压型保护器。1940年法国人发明了电流型保护器。1956年,德国开始生产电流型保护器。1962年美国成功研制灵敏度为5mA的电流型保护器,标志漏电保护器开始进入发展阶段。到1970年,各国开始制定法律法规,强制要求在一些特定场所安装漏电保护器,标志漏电保护器进入成熟阶段。我国在漏电保护器的研究上稍微晚于国外,自进入1970年,我国用电量逐年增加,触电事故也逐年增加,由此引起了相关部门的重视。1996年,国家机械工业部编写的GB50054《低压配电设计规范》,1999年出版的GB50096《住宅设计规范》中,对住宅中漏电保护器的应用均作出了规定。
对于电流检测技术,当前学术界、工业界都投入了大量的精力研究比较成熟的电流检测方法以及相对应的高性能电流检测威廉希尔官方网站 。遗憾的是,在网络上,鲜少见到相关研究的报道。
对于有无人技术的检测,未能在网上找到相关的报道,因此,从热释电红外传感器技术入手。我国80年代研制了一种新型的高灵敏度检测元件——热释电红外传感器。该传感器的原理是以非接触形式检测人体辐射的红外热变化,并将其转换成电压信号输出。我国对热释电红外传感器的研究已有20多年的历史,但绝大多数传感器都没有考虑探测器检测的灵敏度和准确度。在宠物和热空气的干扰下,信号识别精度降低,误报警率提高。这使得热电红外探测器在智能小区的安全应用中遇到瓶颈。探测器产生如此高的虚警的主要原因是对红外传感器输出的红外信号缺乏充分有效的分析,对信号中包含的特征信息缺乏有效的数据挖掘。脉冲计数、定时、设置信号幅度阈值触发等简单方法导致检测器报警精度低,不利于产品在实际应用中的推广。在国外,随着计算机技术和微电子技术的发展,许多国家都非常重视这方面的研究和发展。2006年,韩国研制出了一种热释电红外传感器阵列的位置检测系统,德国、加拿大等国推出了智能热释电红外传感入侵探测器。这些智能热释电红外传感入侵探测器为了防止误报警和漏报,采用了更先进的数字信号处理技术和智能算法。该方法能有效地监测人体在其监测范围内的运动,具有良好的抗干扰和虚警特性,各方面稳定可靠,在防止误报警和误报警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这些产品对探测器方面无疑是具有重要意义的,但都没有对人体识别进行研究。
在研究了国内外的设计和课题之后,并未发现将这三个功能都结合在一起的系统,所以本设计具有非常大的发展和进步空间,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