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 聊天消息
  • 系统消息
  • 评论与回复
登录后你可以
  • 下载海量资料
  • 学习在线课程
  • 观看技术视频
  • 写文章/发帖/加入社区
会员中心
创作中心

完善资料让更多小伙伴认识你,还能领取20积分哦,立即完善>

3天内不再提示

生物识别技术的应用与监管亟待加强跨领域、跨部门的顶层设计

倩倩 来源:lq 2019-08-22 14:16 次阅读

生物识别技术正迅速在各行各业推广应用。

以人脸识别技术为例,公安、社保、医疗、教育、交通等领域纷纷试水:在线下,已延伸至监控安防、智慧医疗、智能家居等领域;在线上,智能手机解锁、APP辅助登录等应用也已深入人们的日常生活。

市场热情推动了技术革新,尤其在我国——当前,中国的人脸识别技术已处于全球领先地位。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NIST)2018年底公布了有工业界黄金标准之称的“全球人脸识别算法测试(FRVT)”结果,排名前五的算法全部被中国包揽。

但值得注意的是,技术是把双刃剑,用户体验不断提升的同时,技术防攻击性和安全性所面临的挑战也越发严峻。如何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稳妥应用新技术,如何保障数据安全、信息安全、金融安全,正日益成为关注焦点。

中国人民银行作为监管部门之一,对于新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应用高度敏感,已于2018年10月出台了《移动金融基于声纹识别的安全应用技术规范》,并正在加快制定人脸识别、活体检测、个人信息保护等相关标准。然而,生物识别技术的应用与监管已远超金融范畴,亟待加强顶层设计,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形成以《网络安全法》和正在制定出台过程中的《个人信息保护法》、《数据安全法》为“骨架”,以诸多细则条款和相关标准为“血肉”的多维度、立体式监管体系,防止系统性风险发生。

线上线下差别监管

不可否认,人脸识别技术提升了金融服务的便捷性和普惠性,但同时也存在隐私泄露、算法漏洞、假体攻击和活体攻击等一系列风险。

由于安全性差别悬殊,线上和线下应用场景应予以谨慎区分。

在线下,刷脸支付技术已较为成熟,具备试点应用的基本条件。规范引导人脸识别技术在线下支付场景的应用,有助于满足安全便捷支付服务的需求,提升现有受理环境资源使用效能,激发我国金融系统主动创新活力。但在线上,人脸识别支付仍存在诸多风险,暂不具备应用条件,若要应用推广须采用可信执行环境(TEE)、安全单元(SE)等技术加强风险防控。

当前,市场上个别机构仅靠人脸特征判断用户身份,显然存在一定的隐患。《中国人民银行支付结算办法》第十九条规定,银行应依法维护用户资金的自主支配权。在支付交易时,银行卡交易需用户提供实体卡片并输入密码,条码支付需用户打开手机APP并向商户展示条码,手机PAY需用户主动唤起支付功能(如双击电源键)并验证身份,这些方式均不同程度体现了用户自主意愿。

与之相比,仅靠人脸特征识别未经用户确认就直接完成支付交易,不能有效体现用户主观意愿和资金自主支配权,给不法分子“无感”盗取资金提供了“便利”,可能成为人脸支付资金风险的根源。

经过前期深入调查研究,结合行业实践探索情况,目前来看,“人脸识别+支付口令”是兼顾安全与便捷的实现方式。因此,人脸支付推广过程中可加强身份认证管理,建议综合运用支付口令、活体检测、数据标签等实现多因素交易验证,提高交易安全强度,提升支付交易抗抵赖能力。

下一步,人民银行也将按照“联网通用、安全可控、便捷友好、易于推广”原则,探索利用密码识别、隐私计算、数据标签、模式识别等技术,突破1:N人脸辨识支付应用性能瓶颈,构建以人脸特征为路由标识的转接清算模式;将人脸特征作为关联支付账户的媒介,利用专用口令、“无感”活体检测等实现交易验证,使用户无需额外携带外部介质即可完成支付交易,推动实现支付工具安全与便捷的统一。

挑战不断升级

由于生物识别信息终身不变、采集隐蔽、集中存储,因此,安全上存在漏洞便贻害无穷。

2月,国内专注安防领域的人工智能企业“深网视界”发生大规模数据泄露事件,超过250万人的数据可被获取,有680万条数据疑似泄露,包括身份证信息、人脸识别图像、图像拍摄地点等,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的隐私和财产安全。

一方面,生物特征与人类生命相伴而生,如被非法窃取利用,基于此类生物特征的身份认证系统都可能被轻易绕过。

用户生物特征普遍暴露在商场、旅馆、饭店、街道等各种公共场所,不法分子可通过远程、非接触方式,在用户本人毫无察觉的情况下“无声无息”地非法批量采集生物特征信息。同时,在金融科技时代,生物特征数据存储集中度越来越高,一旦热点应用的生物特征库被攻破,极易导致大规模隐私泄露,甚至引发系统性风险。

另一方面,攻击手段不断翻新,技防能力则显得相形见绌。

生物识别技术持续快速发展,针对识别算法漏洞的攻击手段也不断翻新。早期,由于生物识别技术无法判断识别对象是否为真实活体,伪造指纹、声纹、人脸等生物特征的“假体攻击”手段较为猖獗。为应对“假体攻击”,基于3D结构光、TOF、红外双目摄像头等的活体检测技术应运而生,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假体攻击的威胁。但不久又出现了针对活体检测技术的视频重放、立体面具等“活体攻击”手段。

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不断发展演进,新型攻击手段也不断出现,迫使产业各方疲于应对,倒逼企业加大投入力度,持续升级算法能力和防伪技术,给生物识别技术安全应用带来巨大挑战。

建立多维度、立体式监管体系

当前矛盾在于,市场热情高涨但尚缺一系列制度设计。应尽快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并形成多维度、立体式的监管体系,多措并举来推动新技术的健康、有序、长远发展。

这其中,相关法律法规的出台尤为重要,无法可依、无律可循是监管缺乏依据和抓手的核心问题。因此,当务之急是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同时制定出台兼具包容性、科学性、客观性的规则和标准体系,从信息安全、消费者保护等角度明确监管权责,加强生物特征数据滥用、侵犯个人隐私等行为的管理和惩戒。

人民银行高度重视生物识别信息保护,在遵照现行法律法规与监管规则前提下,将“安全可控”作为生物识别技术金融应用底线,多管齐下积极推动生物识别技术在金融领域安全规范应用。

一方面,加快完善生物识别技术金融应用的监管规则,明确个人生物特征信息采集、传输、存储、利用等环节的安全管理要求,为生物识别技术金融应用提供制度保障。

在监管措施上,探索建立金融科技创新产品管理机制、自声明与备案制度,在一定范围内先行验证生物识别技术应用的可行性和合规性,及时发现并规避产品缺陷与风险隐患;

在标准规范上,坚持标准先行,逐步构建生物识别技术应用标准体系,去年10月发布《移动金融基于声纹识别的安全应用技术规范》,下一步还将陆续出台人脸识别、活体检测、个人信息保护等金融行业规范;

在技术应用上,引导金融机构在风险可控前提下选取较为成熟、安全性高的生物识别技术稳妥开展金融应用。

另一方面,引导金融机构运用科技手段加强生物特征信息保护,提升风险技防能力。

一是数据脱敏。在获取用户授权前提下采集用户生物特征信息,利用标记化等技术对采集的生物特征原始信息进行脱敏处理,并将转换后的信息加密,保障生物特征数据传输、存储的安全性,实现用户生物特征敏感信息的可靠保护。

二是隐私计算。在不归集、不共享原始数据前提下,完成对生物特征信息安全处理,仅向外提供脱敏后的计算结果,确保生物特征数据在使用、处理和流转过程中不发生泄露,有效解决数据隐私保护和高效处理流通之间的矛盾。

三是分散存储。将用户生物特征与姓名、电话等关联性较高的敏感信息进行安全隔离、分散存储,保证攻击者无法通过部分数据推断其他隐私信息,降低敏感数据集中存储带来的泄露风险。

但需要说明的是,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已远超金融范畴,亟待顶层设计和各相关部门协同监管,让创新成果实实在在惠及百姓民生。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 生物识别技术

    关注

    0

    文章

    80

    浏览量

    13709
  • 人脸识别
    +关注

    关注

    76

    文章

    4012

    浏览量

    81895
  • 数据安全
    +关注

    关注

    2

    文章

    681

    浏览量

    29947
收藏 人收藏

    评论

    相关推荐

    高光谱成像技术生物物证领域的研究进展2.0

    目前高光谱成像技术主要应用于食品安全、医学诊断、航天等领域,在生物物证领域涉足较少,相关生物物证的检验与鉴定还处于空白,伴随着高光谱成像
    的头像 发表于 10-30 18:29 167次阅读
    高光谱成像<b class='flag-5'>技术</b>在<b class='flag-5'>生物</b>物证<b class='flag-5'>领域</b>的研究进展2.0

    中科虹霸推动生物特征识别技术发展

    在人工智能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生物特征识别技术已成为公共安全和个人身份验证的重要工具。近日,我国四大部门联合印发了《国家人工智能产业综合标准
    的头像 发表于 09-27 09:51 453次阅读

    三星计划在年底前重组半导体代工部门

    据韩国媒体报道,三星电子正酝酿一场重大变革,计划在年底前对旗下半导体代工(DS)部门进行全面重组。此次重组旨在打破现有部门间的壁垒,通过调整团队架构,从传统的团队基础结构转变为以项目为核心的组织模式。此举旨在加强
    的头像 发表于 09-19 16:18 312次阅读

    图像识别技术在医疗领域的应用

    一、引言 图像识别技术是一种利用计算机视觉技术对图像进行分析和处理的技术。随着计算机技术、人工智能技术
    的头像 发表于 07-16 10:48 887次阅读

    虹膜识别技术:精准生物识别的先锋

    虹膜识别技术,作为人体生物识别领域的一项前沿科技,凭借其高度的独特性和稳定性,在安防、门禁及高保密需求场所中展现出非凡的应用价值。该
    的头像 发表于 07-12 15:03 321次阅读

    生物识别验证在哪里开启

    生物识别验证是一种利用生物特征进行身份验证的技术,包括指纹、面部、虹膜、声音等。随着科技的发展,生物识别
    的头像 发表于 07-08 10:26 1111次阅读

    人脸识别技术的优缺点有哪些

    人脸识别技术是一种基于人脸特征信息进行身份识别生物识别技术。随着计算机视觉、深度学习等技术的发展,人脸
    的头像 发表于 07-04 09:25 2271次阅读

    人脸识别技术将应用在哪些领域

    人脸识别技术是一种基于人脸特征信息进行身份识别生物识别技术。随着科技的发展,人脸识别技术已经广
    的头像 发表于 07-04 09:24 2749次阅读

    人脸识别技术的原理介绍

    人脸识别技术是一种基于人脸特征信息进行身份识别生物识别技术。它通过分析人脸图像,提取人脸特征,然后与已知人脸特征进行匹配,从而实现身份识别
    的头像 发表于 07-04 09:22 1188次阅读

    COMPUTEX 2024精彩回顾|绿展科技联合REALTEK展出最新笔电生物识别合作项目

    生物识别
    绿展科技
    发布于 :2024年06月13日 15:11:23

    电化学生物传感器在生物检测领域的显著优势

    电化学生物传感器在生物检测领域具有显著的优势,这些优势不仅体现在其高灵敏度、快速响应等方面,更在于其在医学诊断、环境监测、食品安全等多个领域中的广泛应用。下面将详细阐述电化学
    的头像 发表于 04-29 10:00 658次阅读
    电化学<b class='flag-5'>生物</b>传感器在<b class='flag-5'>生物</b>检测<b class='flag-5'>领域</b>的显著优势

    Metalenz与三星合作将其新型生物识别传感器应用于智能手机

    本周,在西班牙巴塞罗那举行的移动世界大会(Mobile World Congress)上,Metalenz与三星合作,该合作伙伴关系将Metalenz基于偏振的生物识别技术与三星高性能的“ISOCELL”近红外传感器的新版本结合起来。
    的头像 发表于 03-01 13:50 889次阅读

    如何将生物识别生物反馈和情景感知技术快速应用于沉浸式环境

    创建这些环境,设计人员可以使用生物识别技术来了解用户的反应和身体状况,使用生物反馈来与用户交互,并使用情景分析来了解周边环境。生物识别可以通过高灵敏度的脉搏血氧仪和心率传感器来实现。
    的头像 发表于 02-13 16:08 1102次阅读
    如何将<b class='flag-5'>生物</b><b class='flag-5'>识别</b>、<b class='flag-5'>生物</b>反馈和情景感知<b class='flag-5'>技术</b>快速应用于沉浸式环境

    图像识别技术原理 图像识别技术的应用领域

    。图像识别技术已经在各个领域广泛应用,其应用领域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智能安防领域 图像识别
    的头像 发表于 02-02 11:01 2448次阅读

    秒懂鸿蒙OS 生物特征识别

    鸿蒙OS 生物特征识别概述 提供生物特征识别认证能力,即基于人体固有的生理特征和行为特征来识别用户身份,供第三方应用调用,可应用于设备解锁、
    的头像 发表于 01-29 16:26 3687次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