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湾区企业科技出海的模式,与中国向制造强国迈进的战略极为吻合。”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院长、珠江学者申明浩在10月17日的亿欧2019大湾区峰会上表示,“根据我自己的研究,多个国家和中国经贸关系的梳理,我进行了大湾区科技出海模式的归纳和整理,总共有七种模式。”
图: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院长申明浩。
粤港澳大湾区出台——中国制造转型之路开启
申明浩分析说,大湾区设计的背景正是中国***新阶段的标志,以前中国立足前店后厂模式,令香港把制造业转移动珠三角地区,成为世界工厂,香港成为国际航运中心。
第二阶段,服务业整合阶段,通过CEPA和服务业合作协议,大湾区进一步整合。香港服务业发达,中国内地制造业能力不断提升,也需要服务业对于制造业的支撑和升级,制造业的微笑曲线中,制造位于低端,研发和设计、销售和物流这些都属于高端,需要服务业的支撑。
第三阶段,研究发现,全球三大湾区,旧金山湾区、东京湾区、纽约湾区无一例外都是科创中心,在三次工业革命中扮演了领头羊的角色的科创中心。在大湾区的一线城市,尤其是广深港澳共同的诉求是在科创。中国如果希望在下一次工业革命中,成为领军者,必须立足科创,找到国际合作,找到科技创新的最大公约数。
申明浩强调指出,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是中国未来发展的新动能,也是外经贸平衡发展是中国国际化的重要基石。进入WTO后,中国2001年到2008年,外贸增长最快,外贸依存度从2001年的34%上升到2006年64%。2008年以后,出口变化尤其明显,在2017年从64%又下降到34%。总量不断增大,那么谁对***贡献最多?内需和消费。2018年,***稳中趋缓,在“三驾马车”中,消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显著增大,前三季度达到78%,比上年同期高13.5个百分点,为2001年以来最高;投资贡献率为31.8%,比上年同期低1个百分点,而净出口贡献率由正转负(-9.8%)。
在消费经济大潮中,哪些企业表现最好?是互联网企业,他们将国内市场变为一个统一市场,互联网将消费者和厂商距离缩小最短。阿里、腾讯、美团都是这样的企业。而且是内需市场。10亿人口和4亿中产,规模以上企业3000多万家,广东企业有492万家。广东企业与港澳资源、科研机构、专利机构合作,会带来一大批在国际市场中有竞争力的产品。带动一大批有创新科技能力企业的成长,比如华为、大疆、腾讯和传音。
还有一大红利:新技术和专业模式的推广应用。中国为何消费增长快,而且在海外市场购买力强?统计显示,中国人在海外购买力2018年达到1万亿人民币,国际上之所以认为中国属于发达国家,是因为这个数据。中国的用户基数大。一部分企业的产品做得好,带来所在中产阶层的不断增长。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中国已经跟上美国的脚步,在移动场景、应用种类和使用频率上,都有大幅度上升。其中微信月活率达到11亿,手机年销售量达到8亿部。
中国有巨大的市场空间,有巨大的人口消费潜力,带动各类创新产品在这个市场类的快速迭代。在这种快速增长和人口基数下,香港的创新创意,加上湾区的制造业规模,一定会诞生出一系列类似大疆和顺丰这样的企业。大疆科技,就是香港科大教授的实验室技术,在大疆科技的CEO汪涛拿到深圳来进行孵化后,形成了在消费类无人机市场占据70%份额的创新企业。
粤港澳大湾区与世界三大湾区比较优劣势
粤港澳大湾区人均GDP已经达到了1.2万美元,经济规模已经超过了1.6万亿美元,仅次于东京湾。但实际上,现在体现的是高质量发展,中质量的规模。效率创新主要考察人均GDP,仅相当于前三大湾区的二分之一到七分之一的水平。
图:粤港澳大湾区和世界三大湾区对比图。
目前,全中国70%的研发投入发生在企业。专业资讯服务提供机构科睿唯安(Clarivate Analytics,前汤森路透)公布了2018-19年度全球创新百强企业与机构,中国在2018-2019年度全球百强的创新企业,只有三甲上榜,分别是比亚迪、小米和华为。粤港澳大湾区有两家,比亚迪和华为。但是旧金山湾区和东京湾实际上有十家和二十家,中国企业的差距明显。
图:2018-2019全球百强企业之前50家排名,数据来自科睿唯安,电子发烧友整理。
与国际一流对标,研发投入和制造业密切相关。全美100强企业研发投入的经费达到2000多亿美元,中国的100强是300亿美元。这些数字说明在科创方面,中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中国制造业多处于中低端,制造业总产值是美国的2.3倍,制造业增加值是美国的1.8倍。未来的方向——在做下游产业的时候,兼顾上游关键器件的发展。上下游联动发展。
大湾区科创产业的成长空间和潜力依然巨大,中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拥有所有制造业门类的国家,制造业很多品种占世界的绝对多数。珠三角是全世界制造业配套最合的区域,比方说手机产业链有99%的环节在深圳都可以找到。
广东下游终端能力强,掌握了消费者数据。比如华为海思研发芯片,华为每年上游元器件的采购量达到几百亿美金。中美***一个不利的因素,就是挤出我们下游企业产品,这是不利的方面。这也是中国企业科技出海必须面对的问题。
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出海的四大机遇和七大模式
申明浩认为,大湾区的产业体系健全是一个巨大的利好的基本面,现在还面临着四大跨境跨界的合作创新的重大机遇。
第一,跨界跨境的创新应用转化的机遇。日本的应用转化全球最高,能达到70%。美欧能达到30%-40%,中国只有10%,事实上我们的空间还很巨大。深圳的专利转化实际上有12%来自北京,有8%是来自硅谷,深圳的秘诀在于使得全国乃至全球科学家最愿意在这里把研究成果市场化变现。
图:大湾区企业的四大机遇。
第二,统一大市场带来的一个内需整合的机遇。2008年以后,实际上我们中国从内需逐渐取代了外贸,作为拉动经济市场的主要动力。能利用好统一市场整合内需的企业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第三,大规模用户孵化出商业模式快速成功的机遇。大湾区的人口有近八千万,是旧金山湾区的十倍,比前三大湾区人口的总和还多,中国网民已经达到8.3亿。这么大的用户基数使得深圳的商业模式可以快速实现发展,成熟壮***数据、人工智能都是高度依赖用户基础的,这些都是大湾区的优势。
第四,“***”创造的出海机遇。大湾区是国家重要的外贸区域,香港占到全中国外贸的26%,其中有六成是中国内地的专口贸易。广东能占到全中国外贸四分之一的份额。大湾区也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和枢纽。“***”沿线国家跟中国的贸易去年增长了15%,而且海上丝绸之路当中的中南半岛、中东、非洲都是未来30年快速成长的区域,将从今天约10万亿美元的经济规模,成长到2050年70万亿美元的规模。
随之而来的,是中国企业科技出海的四大模式,申明浩总结道:第一、基础设施走出去做配套,比如中国中车研发的高铁走到非洲、欧洲;第二、产品走出去带动研发,比如华为、传音;第三、逆向研发,海外并购研发;第四、“***”商务模式变革,IMT-TLTM模式转变。
七大类企业出海模式归纳,申明浩给出详细的图表说明。
第一类:华为模式,依附于制造领域,生产网络设备、交换机和智能手机,在产品、设备出口后进一步为海外客户提供后续的运营,维护等服务。在此基础上实现技术研发与创新的海外布局。
图:中国企业七大出海模式分类图。
第二类:中行模式,服务制造行业,为企业提供走出去的融资、审计、管理等方案。近600家分支机构,服务全球500万家公司客户,1600家金融机构和2.4亿个人。
第三类:阿里模式,打造交易平台。推出全球速卖通、菜鸟网络、蚂蚁金服等平台,为全球品牌进入中国市场提供便利,业为中国品牌商品进入海外市场提供便利。
第四类:摩拜模式,立足商业模式创新。“无桩、共享、智慧、便捷”在海外品牌输出时遵循了从试运营到大投入,再进入精细化运营阶段的模式,已经进入8个海外市场。
第五类:万达模式,以并购模式进入。
第六类:威视模式,依托民航、海关、铁路、公路、城市轨道发展,已经进入160多个国家和地区提供安检产品和服务。
第七类:传音模式,营销驱动本土化微创新。2013年成立,2018年出货量位居全球第四,海外收入占比100%,非洲手机市场占有率48.71%,市场推动平台式创新。
小结:
面对第四次全球工业革命的浪潮,两大力量三大经济板块结构将发生变化。全球增长带已经出现向东移动趋势,跨界跨境整合将随着***经贸快速增长,湾区内企业应该充分把握产业升级和科技创新的市场机遇,华为、大疆、顺丰模式的成功,也将带动新一代大湾区科技创新的浪潮,未来国际化品牌会越来越多。科技创新,必须提升企业自身研发实力,这样中国企业走出去才能稳和准。
-
比亚迪
+关注
关注
19文章
2303浏览量
54160 -
华为
+关注
关注
216文章
34433浏览量
251686 -
科技创新
+关注
关注
0文章
51浏览量
11811
发布评论请先 登录
相关推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