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做基于EtherCAT的项目,看了一些网上的博客,感觉写的都比较松散。虽然,自己也是才开始学习,希望能把这段时间学到的东西总结一下。
1.EtherCAT简介
EtherCAT是由德国BECKHOFF自动化公司于2003年提出的实时工业以太网技术。它具有高速和高数据有效率的特点,支持多种设备连接拓扑结构。其从站节点使用专用的控制芯片,主站使用标准的以太网控制器。
EtherCAT是一种工业以太网技术,看到的大多数应用场景都是伺服电机。因为是基于以太网的技术,所以EtherCAT相比于CAN总线而言,速率上要快不少。EtherCAT可以达到100M的速率,而CAN只有1M。此外,EtherCAT还具备低延时和精准同步的特点。
在工业总线中,低延时、精准同步是用户的关键需求。试想一下,工厂中某个器件的生产需要A/B/C三个机器协同操作,原本预想的是A先操作期间,然后B把器件传递给C,C再操作。如果,A/B/C不同步,或者操作命令的传达有延时,A还没有操作完器件,B就已经开始进行传递了。这时要么器件损坏,要么就做出来个半成品。而EtherCAT相比于普通的以太网技术就有这两点的优点。
2.EtherCAT基本原理
EtherCAT基本原理这一节PLC攻城狮的《浅析EtherCAT 总线》讲的还是比较清楚,推荐大家看一下。下面我就简单说一下自己的理解。
倍福官方对EtherCAT的传递机制的命名叫做:ON The Fly。
On The Fly标题 On The Fly技术可以从两方面来解读,第一个方面是以太帧“时分复用”。一般以太帧里都只包含了一个设备发送的消息,5个设备就会发送5条以太帧。而EtherCAT则是多个从站共享一条以太帧。就像图2-1中的火车,EtherCAT主站发出了“火车”(以太帧),各个从站则从这辆火车的不同的“车厢”(子报文)中提取或插入自己的“乘客”(消息)。这样一来就实现了以太帧的“时分复用”,只用一条以太帧(最大1486byte),就可以让各个从站都收发出自己的消息,大大的降低了通信的延时(这一部分《浅析EtherCAT 总线》里面讲的比较清楚,还没理解的同学可以看看)。
On The Fly影响的另一个方面就是总线仲裁了。所谓总线(例如CAN总线),就是大家都共用一条通道来通信,各个设备都挂载在同一条总线上。所以,当一个总线上的多个设备同时想要发消息的时候,就会产生冲突,所以,就有总线仲裁的机制。控制器决定当前时刻,谁来发消息,谁来“占用”这条总线。而EtherCAT玩了一个花样,EtherCAT的各个设备之间是一种P2P(Point to Point)的连接方式,这些设备根本没有连接在“同一条”总线上。下面是EtherCAT的连接结构。
图 2-2 EtherCAT连接结构标题 图2-2中,最左边的是主站,后面的都是从站,各个从站下面还挂载了不同的设备。可以看到主站向从站1发送以太帧,从站1接收、处理完自己的子报文后,再把以太帧发送给从站;从站2接收,处理完自己的子报文后在发送给从站3;如此往返,直到最后一个从站n接收处理完自己的消息,再把这条以太帧返回回去。所以,各个从站之间根本就不会存在总线冲突。EtherCAT只需要预先配置好各个从站占用的子报文位置,也就是On The Fly技术,就可以解决总线总裁这一个老大难的问题,确实是一箭双雕。
当然,这种解决方案也是有它的缺点的。比如,从站数量非常多的时候,最后一个从站就需要等前面的从站一次次转发才能收到消息。当然,我觉得EtherCAT应该也想到了这点,应该也采取了某种机制来避免这种最远设备延迟的缺陷。但是,我还没深挖这个问题,所以,没看到相关的解决机制。如果有了解的同学希望能指教一下。
3.EtherCAT系统组成
EtherCAT系统主要就一个主站和若干从站组成。如图3-1所示:
标图3-4 EtherCAT帧结构题 这个帧里就会包含目的地址、源地址、帧数据、帧校验位等。通过目的地址就可以确定帧传递的对象,通过源地址接收方也可以知道是谁发送了这条帧。在数据帧之外的地方,一般还会存在一个控制器(比如EtherCAT主站),这个控制器会决定,其他的从站什么时候传输数据,数据可以占用多少的资源。在其他的一些更复杂的通信系统中,数据链路层还会根据当前的信道条件(噪声情况),来决定各个设备的发射功率,调制方式等。
应用层:说完了数据链路层,我们还需要继续了解一下应用层。首先需要明确的一点,这里的应用层和我们手机、电脑上的应用程序不是一个东西。最为常见的应用层协议就是HTTP。简单来说,应用层是对数据的一种格式约定。这里还是用人类的对话来打个比方。你和一个老外,大家都有口有耳,也都是文明人,知道等对方说完自己再说。但是,你不懂英文,他不懂中文,你们还是无法交流。他说了“double”,你以为是“打包”;他说“You need cry deal”,你以为是“有你的快递”。这实际上就是你们的应用层协议不对等,他安装的是“英语”应用层协议,你安装的是“中文”应用层协议,大家说话牛头不对马嘴,根本无法交流。再夸张一点,我和你都是中国人,我们都听得懂中文,当时我是学通信的,你是学自动化的,我说PRACH信道,信道检查与估计,匹配滤波这些词的时候,你能明白每一个字的意思,但是连着一起是啥就不知道了。这就是因为你确实“通信系统”这个应用层协议。应用层协议最终的目的,就是让消息的收发双方知道这一串“1010101010”代表的是什么意思。
最近在做基于EtherCAT的项目,看了一些网上的博客,感觉写的都比较松散。虽然,自己也是才开始学习,希望能把这段时间学到的东西总结一下。
1.EtherCAT简介
EtherCAT是由德国BECKHOFF自动化公司于2003年提出的实时工业以太网技术。它具有高速和高数据有效率的特点,支持多种设备连接拓扑结构。其从站节点使用专用的控制芯片,主站使用标准的以太网控制器。
EtherCAT是一种工业以太网技术,看到的大多数应用场景都是伺服电机。因为是基于以太网的技术,所以EtherCAT相比于CAN总线而言,速率上要快不少。EtherCAT可以达到100M的速率,而CAN只有1M。此外,EtherCAT还具备低延时和精准同步的特点。
在工业总线中,低延时、精准同步是用户的关键需求。试想一下,工厂中某个器件的生产需要A/B/C三个机器协同操作,原本预想的是A先操作期间,然后B把器件传递给C,C再操作。如果,A/B/C不同步,或者操作命令的传达有延时,A还没有操作完器件,B就已经开始进行传递了。这时要么器件损坏,要么就做出来个半成品。而EtherCAT相比于普通的以太网技术就有这两点的优点。
2.EtherCAT基本原理
EtherCAT基本原理这一节PLC攻城狮的《浅析EtherCAT 总线》讲的还是比较清楚,推荐大家看一下。下面我就简单说一下自己的理解。
倍福官方对EtherCAT的传递机制的命名叫做:ON The Fly。
On The Fly标题 On The Fly技术可以从两方面来解读,第一个方面是以太帧“时分复用”。一般以太帧里都只包含了一个设备发送的消息,5个设备就会发送5条以太帧。而EtherCAT则是多个从站共享一条以太帧。就像图2-1中的火车,EtherCAT主站发出了“火车”(以太帧),各个从站则从这辆火车的不同的“车厢”(子报文)中提取或插入自己的“乘客”(消息)。这样一来就实现了以太帧的“时分复用”,只用一条以太帧(最大1486byte),就可以让各个从站都收发出自己的消息,大大的降低了通信的延时(这一部分《浅析EtherCAT 总线》里面讲的比较清楚,还没理解的同学可以看看)。
On The Fly影响的另一个方面就是总线仲裁了。所谓总线(例如CAN总线),就是大家都共用一条通道来通信,各个设备都挂载在同一条总线上。所以,当一个总线上的多个设备同时想要发消息的时候,就会产生冲突,所以,就有总线仲裁的机制。控制器决定当前时刻,谁来发消息,谁来“占用”这条总线。而EtherCAT玩了一个花样,EtherCAT的各个设备之间是一种P2P(Point to Point)的连接方式,这些设备根本没有连接在“同一条”总线上。下面是EtherCAT的连接结构。
图 2-2 EtherCAT连接结构标题 图2-2中,最左边的是主站,后面的都是从站,各个从站下面还挂载了不同的设备。可以看到主站向从站1发送以太帧,从站1接收、处理完自己的子报文后,再把以太帧发送给从站;从站2接收,处理完自己的子报文后在发送给从站3;如此往返,直到最后一个从站n接收处理完自己的消息,再把这条以太帧返回回去。所以,各个从站之间根本就不会存在总线冲突。EtherCAT只需要预先配置好各个从站占用的子报文位置,也就是On The Fly技术,就可以解决总线总裁这一个老大难的问题,确实是一箭双雕。
当然,这种解决方案也是有它的缺点的。比如,从站数量非常多的时候,最后一个从站就需要等前面的从站一次次转发才能收到消息。当然,我觉得EtherCAT应该也想到了这点,应该也采取了某种机制来避免这种最远设备延迟的缺陷。但是,我还没深挖这个问题,所以,没看到相关的解决机制。如果有了解的同学希望能指教一下。
3.EtherCAT系统组成
EtherCAT系统主要就一个主站和若干从站组成。如图3-1所示: